《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下面简称百佳专辑)是台湾大学《台大人文报》的前后任主编马世芳、吴清圣发起,由马世芳的母亲,台湾中国广播公司的资深主播陶晓清全力筹办,从1975年到1993年台湾出版的几千张专辑中筛选出几百张,并由近百位台湾音乐人(制作人、歌手、乐评人等)经过初选、评分复选,选出的百张最佳专辑。我想,这是台湾自新民歌运动以来,到1993年为止,最宝贵的一份音乐财产。
(我在看百佳专辑评选的背景介绍的时候,想到,和台大齐名的北大,有数十上百个社团,到底为我们的社会留下过什么呢?作为曾经的北大人,我很羞愧。)
我近一段时间以来,把这个百佳专辑前十名的专辑大略听了一遍,其中罗大佑、李宗盛和崔健的专辑我非常熟悉,苏芮的专辑的歌大部分都非常熟悉,李建复、齐豫、潘越云只有少数歌比较熟悉,其他专辑特别是闽南语专辑我是第一次听。
听完这十张专辑,我在想,在台湾那个弹丸之地,流行歌曲能够破土而出,蓬勃发展,产生了滚石、飞碟这样值得人起立致敬的音乐制作公司,培育了罗大佑、李宗盛、侯德健这样的非凡的音乐制作人,在华语地区造成了如此大的影响,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而本土流行音乐几乎同时萌芽的大陆呢?
(罗大佑、崔健、李宗盛、侯德健组成一个纵贯线多好啊~嘿嘿)
下面是我对这十张专辑的评价。
台湾百佳专辑,第一是罗大佑人生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年轻的罗大佑进行的还是“之乎者也”的文化批判。甚至青涩的罗大佑一边批判“所谓民歌者是否如此也”,一边却写出了《乡愁四韵》这样新民歌的作品。我想了想,我为什么如此热爱罗大佑,因为他的歌是有灵魂的歌。华语歌坛能赋予歌灵魂的人不多。
台湾百佳专辑,第二是苏芮的《搭错车电影配曲》。就像乐评说的,这张最遗憾的是侯德健的《酒干倘卖无》由于戒严时代严苛的审查,仅保留了纯音乐演奏(再版加上了)。侯德健是一个在两边都不待见的人,但是当年却是一个真正的人。
台湾百佳专辑,第三是齐豫的《橄榄树》。可以听出齐豫当时唱法的青涩。整张专辑太新民谣了一点儿,有点儿犯无病呻吟的“病”。只喜欢《橄榄树》这一首歌,其他歌听听不错。
台湾百佳专辑,第四是潘越云的《天天天蓝》,对潘越云没有感觉。里面的《凝望》还不错,唱得人比较心酸,像一个被甩了的人呢呢喃喃。很像刘家昌的风格,可惜不是刘家昌写的。
台湾百佳专辑,第五是李宗盛的《生命中的精灵》。李宗盛是我热爱的另外一位“有灵魂”的歌曲制作人。蔡康永说过这张专辑是他去洛杉矶唯一带的一张华语专辑。当年在父亲的瓦斯行送瓦斯的小李,“这样的日子在我第一次上综艺一百以后一年多才停止”,何尝想到变成今天的大哥呢?
台湾百佳专辑,第六是林强的《向前走》。对闽南语歌一直没什么感觉。虽然不得不承认闽南语比较适合婉转唱法,但是在婉转得泛滥的时候,突然听到林强这张老专辑竟然带点儿摇滚风格,一点儿也不婉转,确实很令人惊喜。
台湾百佳专辑,第七是李建复的《龙的传人》。终于有一个新民歌运动的代表人物了(李宗盛不算)。呵呵,新民歌运动,声势浩大,纪念意义非凡,但好歌不多,毕竟是大学生们弄出来的,太文皱皱的了,一看到配乐诗我就想笑。“龙的传人”这个歌又是侯德健的作品,侯大师为什么要去新西兰隐居呢?
台湾百佳专辑,第八张是崔健的《一无所有》。不要疑惑,就是崔健!1986年,崔健一身流氓匪气站在工体的舞台上用完全不同的嗓音唱出“我曾经问个不休”的时候,中国的艺术舞台上终于不再只有官定艺术的身影。
(我一直记得崔健在“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合唱中show了一段霹雳舞,视频里似乎没有这段,是我记错了吗?)
台湾百佳专辑,第九张是罗大佑的《未来的主人翁》。我想,确实只有罗大佑配得上在前十入围两张。如果说《之乎者也》还略显青涩,《未来的主人翁》则是更加深刻。“告诉我什么是真理”、”在黑暗之中枪杀歌手“、“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近30年后的今天,这些呐喊还是那么振聋发聩!
(新浪乐库中,没有罗大佑版本的《亚细亚的孤儿》。怕什么?就是因为有“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一句吗?还是因为这首歌曲写作的背景?一首近30年前的老歌有那么可怕吗?一首歌在海峡对岸经历了被禁解禁的过程,这又要在这里重演吗?30年了,进步了什么?)
台湾百佳专辑,第十张是黑名单工作室的《抓狂歌》。又是一张闽南语专辑,我完全听不懂,只有看歌词。我觉得歌词俗俗的,但是谈论的却是严肃的社会话题。其实,这张专辑从歌词上看比罗大佑更接近于台湾底层社会,在某些方面对社会的批判也更加深刻,但是限于语言,没有在更广泛的华语地区造成影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