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2日

卡廷惨案

http://img2.mtime.com/pi/d/2007/41/20071018174934.2345412.jpg今天看了电影《卡廷惨案》,浑身发抖,冷~!

维基百科说:

“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为其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军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1940年3月5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内务部长)贝利亚专门就对2万余名以波兰军官为主的战俘和犯人实施枪决一事写出报告上交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审批,随即获得批准。

1940年4月初,处决波兰战俘的行动正式开始。数百名被俘的波兰军官被从上述三个战俘营带上汽车,秘密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行刑人员站在波兰战俘身后,用手枪对着他们的后脑开枪。掩埋之后,苏方人员在上面铺上了厚厚一层土。不久,第二批战俘又被运到该地被同样处理。直至当年5月中旬,苏联方面在卡廷森林共处决波兰战俘4421人。他们被分别埋入8个大坑,上面铺满松树和白桦树。

在1940年4月3日到5月19日,大约有22,000名在囚人士被处决。从1956年一份由当时的克格勃领导人亚历山大·谢列平给予赫鲁晓夫的备忘录中,证实有21,857人在不同刑场中被杀,计有卡廷4,421人、斯塔洛柏斯克营3,820人、奥斯塔什戈夫营6,311人以及其他拘留所的7,305人。

据不完全统计,被屠杀的人中有1名波兰海军上将、2名波兰将军、24名波兰上校、79名波兰陆军上校、258名波兰少校、654名波兰上尉、17名波兰海军上尉、3420名波兰预备役军官、300名科学家、几百名律师、工程师、教师、100多名作家和记者、200名飞行员、20名大学教授。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A1%E5%BB%B7%E5%A4%A7%E5%B1%A0%E6%AE%BA&variant=zh-hans

这群波兰军官是死在了“红色”的枪口下了,然而,还有的冤魂呢?热切推荐大家看《夹边沟记事》,里面的那些冤魂是死在谁的枪口下的呢?

昨天,给同寝室的同学展现了一下,我推荐过的国家地理的一个纪录片——朝鲜揭秘,看了一下那震撼的三分钟。当白内障患者摘下眼罩的那一刻,他们激动得哭了,他们没有感谢为他们带来光明的医生,却激动的扑向主席台,向主席台上方高悬的金大胖和金二胖的头像磕头再磕头,高呼万岁!全场成百上千人跟着高呼“万岁”。再次看,我还是浑身发冷,虽然同学对滑稽的行为阵阵发笑,我也觉得可笑。但是,我的心是凉的。

卡廷惨案的刽子手斯大林死了,金二胖从前几天的新闻照片看也活不长了,这都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为什么斯大林能制造如此的种族大屠杀呢?仅仅是因为他个人变态吗?为什么没人能约束他如此变态的行为?

当我最近看到新闻,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已经是终身总统了,今天又把机场收归国有了,我隐隐觉得,那个逐渐远去的幽灵,又开始飘荡在南美上空。唉~

作为结束语,下面是已经证实的一些卡廷惨案的文件:

No 08095 《联(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13号会议记录摘录(114项)》,1940年3月5日,莫斯科,绝密,特档
关于枪毙三个专门战俘营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监狱中的波兰军官、宪兵、警察、民团份子及其他人的决定。
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员 NO. III 3/144
1. 对战俘营中14700名原波兰军官、官员、地主、警察、情报人员、宪兵、民团份子和监狱看守;以及对逮捕关押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监狱中的11000名各种反革命分子──以特别程序审理,对他们采取最高惩处措施──枪毙。
2. 审案时,不传唤囚犯、不提起公诉、不出示侦查终结书和判决书。
3. 由梅尔库洛夫同志、拉布洛夫同志和巴什塔科夫同志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此事。

下面是另一些文件的照片版,维基百科说是“在贝利亚给斯大林的1940年3月5日的文件备忘录中,提议处死波兰军官。”(第一副图),以及“已经证实的与卡廷大屠杀相关的苏联文档拷贝(第二页为签署后的死刑执行命令文件,签署人为斯大林,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阿那斯塔斯·米高扬,米哈伊尔·加里宁以及拉扎尔·卡冈诺维奇)”(第二幅图开始)

File:Katyn - decision of massacre p1.jpgFile:1940-03-05 politbiuro.pngFile:1940-03-05 beria1.pngFile:1940-03-05 beria2.pngFile:1940-03-05 beria3.pn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f/1940-03-05_beria4.png

2009年3月20日

事关道德——唱和某美女

其实林达那个书我没看多少,不便评价的,只是说到了道德的问题,借题发挥,望不要介意,嘿嘿

摘要:

某美女的这篇文章:http://yolandazhu217.spaces.live.com/blog/cns!3313A356FD5C5FCB!221.entry ,在这篇文章中,摘抄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其中几段,在摘抄的这几段中,林达举了好几个他认识的人的例子,说明了这么一个问题:美国……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互尊重和宽容……个人意愿和社会公德是相辅相成的。显然林达看到了社会的美好,看到了人人具有道德,而将道德作为社会美好的重要原因。而下面我要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公德、道德是不是社会美好的原因。


显然,下面的正文只是对林达那几段的简单的评论,而更深入的问题并没有谈到。往往社会的道德提高与社会的美好和谐是伴随出现的,我们看到了这个现象,从我们的老祖宗儒家那里开始就想当然的认为,道德的提高是社会和谐美好的条件。而我逐渐认识到,我们几千年来甚至现在都把因果关系搞反了,社会的美好才是道德提高的原因,而不是相反。那么什么是社会美好的原因呢?我认为是合理的社会制度、架构以及法律。


本来想随便回复两句,但是我罗嗦的本能又犯了,不知不觉扩展成了这么大一篇,呵呵,真是要改啊!


对美女文章的评论如下:
-------------------------------------------------------------


林达这几段,除了最后一段,前面我隐隐的不那么舒服,我们大多数喉舌将美国描述得一无是处遍地凶险是一种拙劣的小丑跳梁的行为,而将一个实在的地方夸大描述成一个乌托邦,是不是也等同于前一种行为呢?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对前一种行为已经足够警惕,而对后一种行为,如果没有足够注意,往往还夸赞不已呢,呵呵。


林达这个书写的呢,怎么说呢,对于十年前还是红布蒙眼的我们来说,是非常合适的启蒙读物。今天的我们,我总觉得不应该局限于只看别人美好的一面,而自己在自己心里形成一个乌托邦,而应该尽可能全面一点儿的看问题。显然,林达这几段不够全面。


比如,林达说“我想起这些事例,只是想说明,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尊重个人生命,个人生活,个人意愿,个人意志,处处强调个人奋斗的社会,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互尊重和宽容,而不是冷酷的争夺。当然,我早就说过,在美国什么人都有,其中不乏有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图的人。但是,这并不是美国的基调。”林达在高谈阔论尊重、社会公德和美国社会的道德基调,显然非常是在告诉我们,构成美国社会美好的东西是因为其强烈的道德约束的氛围。


但是,我们悠久灿烂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是多么靠不住的东西(这个问题后面有一点儿展开)。是不是在我们身上靠不住的道德,在美国人身上就靠的住了呢?当然不是,美国人和我们一样,都一样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也一样的愿意给别人以尊重和宽容。那么是什么让美国作为一个社会整体体现出了人性的善的那一面多于恶的那一面,而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我们身边恶的那一面比美国社会更多呢?以我现在的看法,我觉得不是林达所隐隐想表达出来的那种“道德的力量”。


然而,最后一段笔锋一转,从“尊重”这一种道德,转到了“法律”这一种规范,这一段我认为写得很好,这一段才是答案。我觉得林达是一个明白人,他知道答案,但是他在心中却对道德的约束力还具有强烈的幻想。我可能犬儒主义,我真的不相信道德的约束会管用。人性是一个怪兽,需要笼子来约束。自己设立笼子约束自己,这是道德;每个人设立笼子约束别人,这是法律。显然,我们,不管是美国人中国人,都对后者更坚定,这就是人性。有什么办法呢?道德的乌托邦式不存在的。


下面我来展开“道德为什么是靠不住的”这个题目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那么我要说,历史和道德比起来差远了,道德就是橡皮泥。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熟悉吧?这就是一段时间的普适的道德。知道这一句话杀过多少人吗?问问那些被杀前还在谢皇恩的大臣就知道。当然,我们尽可以说,这是封建统治者搞出来的忠君愚民思想那一套(当然,如果谁真的这么看问题,也真该重学一下历史)。那么下一段呢?


“马可福音16:16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约翰福音 3:18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 启示录 21:8 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你信吗?不信,你就有罪,你和杀人的同罪。这可是作为美国现在还在奉行的道德源头的那本书上的白纸黑字啊。知道这条杀过多少人吗?问问布鲁诺就知道。


更别说那古代风行海内的男女不平等了,从中国变态的贞洁牌坊到欧洲更加变态的贞操带,哪个不是书写满了女人的血泪?看白居易这首诗:“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白乐天这首破诗逼死了一个本来就凄苦的女人。看看,看看,连白乐天这等豁达人,还是乐滋滋的举着道德的大旗逼死了人。


一个人的道德不可靠我不用举例了吧?上面两三个小例子就说明,群体的道德也是靠不住的。

2009年3月5日

我有时候真是暗暗的佩服自己

我有时候真是暗暗的佩服自己,为什么自己这么牛B呢?判断一次一次的正确,我一次一次的问自己,难道我是神仙吗?

这是我2007年的两篇文章,2008年和2009年初都应验了:(原来我真的是神仙!李半仙!哈哈)

1、新一轮的土地改革?http://thinkinglee.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html

这是2007年7月瞎写的,讨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讨论的起源是重庆出台的关于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区的一个实施意见。从这个实施意见,我闻到了土地制度改革这个庞大命题启动的先声。果然,去年的16+1大上面,这个成为了主要命题之一。(不过,这篇有一个遗憾,就是没有明确指出“土地私有化”这个大命题,虽然整篇都是围绕这个命题展开的,这也是我当时的水平所限,毕竟我不是社会学家。)但是我也牛B透了,能从一个重庆市的一个小小的通知就能嗅出大改革的前奏,简直是不佩服不行啊!!!

关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问题的一些讨论,可以参见CCTV的节目《新闻调查》最近一个月的某一期《征地破局》

网页:http://news.cctv.com/china/20081122/103418.shtml
视频:
http://v.cctv.com/html/xinwendiaocha/2008/11/xinwendiaocha_300_20081122_1.shtml
嵌入:

2、放假http://thinkinglee.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_08.html

这篇是2007年12月初瞎写的,主要讨论了公共假期从三个黄金周变到两个的得失,并明确的赞成三个黄金周而不是两个。这个讨论的契机是,假期改革措施的通过。当时的论调是,两个黄金周好,还找了一大帮子专家来论证两个黄金周的好处,还有专家说,可以用带薪休假制度代替黄金周。今天我从新闻上看来了这个:

旅游局发言人称地方政府可试点恢复五一黄金周http://news.sina.com.cn/c/2009-03-05/044915257999s.shtml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http://news.sina.com.cn/c/2009-03-04/164217335790.shtml

我通过简单的分析就能知道三个黄金周比两个好,果然要改回来了吧?我太崇拜我自己了!!!

-------------------------------------------------------

-------------------------------------------------------

自我吹嘘到此结束,我胡说八道的不要当真。不过这里展现出来的问题值得人思考,为什么我一个非专业的普通人,对这种国家大事的近乎直觉的判断,要比专家准确呢?是不是专家的专业不精通,专家是伪专家呢?

不是。我的判断稍微有那么一点儿准确的地方,仅仅是因为我是站在作为一个老百姓要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的立场上做出的判断,而更重要的是,我依据了1)国外的经验、2)我们本身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周围的中国特色的国情。

首先,我们走过的路并不是人家没走过的路,人家不仅走过,而且走得很娴熟。人家积累下来的经验,是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利益相关者的碰撞,形成的暂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个不同的国家来说,经验的运用在细节上可能十分不同,但是大的框架总不会背离。如果一件事,偏离世界公认的经验的大框架太远,那么这件事就长久不了。比如,上面谈到的土地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搞非私有制土地成功过,那么为了解决现在关于土地的严重矛盾,非私有化不可。当然,私有化是十全十美的吗?不是,私有化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探究下去,不断的问问题,不断的寻找别人的成功经验,总能找到一个比较完满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往往就是我们真实发展的方向。一句话,这几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时时刻刻想走自己的路,却一次又一次的回到人家走过的老路上面去,以后的发展道路还是如此,我们拭目以待。

其次,我们确实有我们自己当前的国情,比如放假这件事,“用带薪休假代替集体放假”,这当然是社会学家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正确的方向。但是,在我们现在普遍不尊重劳动者休息权利的情况下,带薪休假能得到保障不啻为天方夜谭,所以带薪休假代替集体放假暂时还是不可行的。

那么,在判断发展方向的时候,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国情哪个更重要呢?看似这两点是互相矛盾的,实则不矛盾。还是比如放假的问题,国外成功的带薪休假制度在我们这里不能成功,看似国外的经验在这里失效了,是这样吗?不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将我们的条件与人家现在的状态相比,现在的我们还没有追上现在的人家。我们应该做的是回顾人家的历史,他们有没有失效的时候,为什么失效,他们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记得卓别林的某个电影就着实讽刺了一下通用汽车的流水线生产,他所演的那个工人每天工作到眼皮都抬不起来,收入微薄,这与我们现在的蓝领白领们每天的工作状态何其相似。人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点儿介绍材料。

啰里八嗦的说了这么多,意思就只有一个,判断中国未来的事情没那么难,不是什么套上中国特色就是新的。我们一直在沿着人家的老路前进,用现在我们的国情判断一下我们走到人家以前的哪一步了,然后看看人家现在到哪一步了,人家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难吗?

2009年3月2日

伤怀日,寂寥时

今天看了CCTV的“影视留声机”的六集红楼梦音乐专题,很有感慨。

我突然想起,整部红楼梦都沉浸在一股淡淡的悲哀中,与我Blog的标题,“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相吻合。我在想,外放如罗大佑,却写出了这首传唱几十年的《恋曲1990》,他写歌时候的心情是不是和现在的我一样呢?于是,仅以最直白最悲切的两首词来抒发一下此时的心情。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看了感动中国,感动,更惭愧

前几天,看到CCTV今年的一个活动——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其中好几个获奖者让我十分感动,几欲落泪。其中最感动的是下面这个:

扎根大凉山18年 李桂林夫妇撑起悬崖小学(组图)

http://news.hsw.cn/2009-02/06/content_10587856.htm

夫妇18年如一日撑起悬崖小学 入选感动中国

http://news.qq.com/a/20090206/000015.htm

李桂林、陆建芬:大凉山深处的“夫妻学校”

http://www.luckup.net/show.aspx?id=96401&cid=61

我时常在想,要是我出生在酉秀黔彭的农村里,或者像大凉山这样的地方,走四个小时山路才能上学,走一天才能到乡里,坐汽车要两天转三次车才能到重庆或者成都,我会怎么样?

这好象是古代哲人们向往的田园牧歌归隐田下的生活,这好象是时下小资们向往的心灵洁净之旅。但是,当这些孩子需要每个星期背着米背着柴去上学,否则就不可能有饭吃;当这些孩子如果不住校,每天需要往返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往返于学校和家里;当这些孩子连钱都不认识,上厕所都要走错门;这些时候,我们还觉得他们的生活有趣吗?

更可怕的是,由于土地的贫瘠少产,这些孩子长大了大多选择出门打工,当他们在城市里因为根本就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穷最没有保障的工作;当他们由于无知和缺乏必要的城市生活观念而受尽城里人的白眼;当他们在城市拼搏好多年,仍然摆脱不了那个穷根,仍然不能被算作城市居民的时候,我们还能觉得他们的生活是田园牧歌吗?

我相信人有权利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哲人们和现在的小资们自己愿意田园牧歌,愿意纯净心灵,没有问题。但是,这里和那里的那些孩子们,一生下来就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摆在他们面前的除了大山,就是贫瘠。我们还能听信那些人宣称的“这里的孩子有一双清澈纯净的笑脸”这种鬼话吗?

看了这次的感动中国,我感动的是,幸好有这么一对夫妇,像一点儿火种,在这个艰苦的地方,这群孩子们才能有点儿文化。幸好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现在所谓的“代课教师”,是他们不计报酬的,一个月只拿2、300元工资的那种付出,才能让知识不仅仅是城里孩子的专利。

其实,并不需要去深山里,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类似的地方被我们忽视的存在着。当我徜徉于中关村巨大的商业购物步行广场的时候,我常常想起,离我不到3公里的地方,有那么一个地方。那是我大三的一个下午,我为了一件事骑车沿着西四环向南,过了海淀公园某个路口向北一拐,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彻底的贫民窟,低矮的住宅,灯光昏暗的饭馆,垃圾满地的街道,如才从煤窑出炉的黑墙壁,一看就是一个打工者聚居村落,比重庆最差的乡镇的老街都还破旧。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城铁沿路,比如中关村桥东北(那里曾经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次买A片的地方),比如保福寺桥东北,比如北大学生都知道的早市那一片。研一的时候,我沿着著名的京张铁路从五道口走到知春路,望着清华园站与北航之间低矮的进城务工者聚居区,我暗暗问自己,我在北京吗?那些高楼大厦,那些现代化好像和我失去了联系。钻出铁路,当我看到知春路上飞奔的车流,里面不乏上百万的名车的时候,我恍若隔世。你能想象那里的孩子们的教育吗?你能在名校如四中里找到他们的身影吗?他们能交得起稍微好一点儿的学校要求的那动则好几万的“赞助费”吗?

其实,我承认,我无法改变什么,我也相信,并不是谁做得不够,我相信这种情况不可能一天被改变;大多数时候,我也仅仅能够发发牢骚而已。但是,我有时候会觉得,我应该对我们身边的以及遥远大山里面贫苦的人贫苦的事感到惭愧。起码还有点儿惭愧,才能正视我们贫瘠穷困的现实,才不会为电视上那种中国已经有钱到可以成为世界的救世主的论调所迷惑。

我感动,我更惭愧!

(2009年2月13日,初稿)

(今天把初稿基本删节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