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4日

我的读书之两本书

《晚明七十年》是 十年砍柴老师的一部作品,我去年底搞了一本,上个星期读完了,很好玩。有意思的是,我回家发现书架上有一本同样的书,说明我以前买过这本书,估计还读过, 不过那时候读,我还没有领悟作者想在这本书里面表达的宏大的主题,所以可能对这本书没什么映像,这次读算新读吧,很有点儿感觉。

下面是我在开心网的读书频道上对这本书的书评:

“优点:用现代政治制度的观点分析古代社会的成败。特别围绕“文官集团的权力与皇权的分权与制衡的关系和现代三权分立的异同,和为什么古代的权力制 衡会失败,现在的三权分立会成功”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学命题,用编年史的方法,用一件件生动的事例,为我们娓娓道来。这样的书,似乎是闲庭信步,却又有深 刻的思想内涵,看这样的书,非常舒服。

缺点:这本书缺点也是明显的,还是没有摆脱中国史书那种皇帝家务事记帐本的模式,都是围绕皇帝来展开故事。虽然整本书探讨了一个严肃的社会学命题, 但是任何社会学命题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基础。明朝的社会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社会基础让明朝产生了空前绝后的皇权与文官权力的制衡?为什么这种制衡没有更进 一步形成现代的三权分立?为什么东林党没有摆脱儒家圣君的那种思想框框,而产生现代的党派意识觉醒?这本书没有回答。

但是,我想,这不能算这本书的缺点,原因有二:
1、毕竟得看看环境,处在这里,写史就得用曲笔,有些东西不能谈得太深。
2、更重要的是,这么一本薄薄的书,要讨论清楚这么多问题,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实际是根本没有可能的,不然那么多学术专著是干什么的。”

就什么因素决定了一群人组成的组织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以及权力的分权与制衡这一点我还想多谈两句。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鲁滨逊那个岛上,只有鲁滨逊一个人,他会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酋长国?还是?他就一个人,弄个椰子来也没人和他抢,他把自己称作国王、上帝还是别的什么都可以。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权利产生了。我们必须描述一些权利,把人和人打交道的界限规定清楚。这时候有没有权力呢?存不存在权力的分权与制衡呢?还是不存在的。

假设世界上有十个人,并且这十个人生活必须打交道,那么总会产生矛盾,产生物品分配的问题,中间的仲裁者,甚至共推的分配者就有了权力。原来权力是社会中的人交给社会一部分权利来谋求自身利益而组成的。就像著名的《五月花公约》写道的:

“……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五月花公约》的核心就是,人们交出一部分权利构成权力,然后才有分权制衡的问题,才有选择什么政治制度的问题。

100个人呢?100个人可能和一个中学、大学班里的人数规模相当。我们都有经验,这个规模的人,基本还是无组织的原始民主的。我们自然选择了一种 原始的社会结构,内部是松散的关系。如果班级对外打群架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头目出来领导大家,这个头目就像是部落的小酋长。一个班级里面有没有权力?有没 有分权与制衡的问题?我想有,每个班级都有小的团体,团体利益的协调是有一定的潜规则的,这就是权力的分权与制衡的萌芽。

如果群体规模上升到1万个人呢?10万个人呢?1000万人呢?

从人类学研究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族群-->部落-->酋长管辖地-->国家

这个演进流程。而决定采用什么政治体制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人口数量。而对于不同的政治制度,又有不同的权力的分权与制衡的方案。

要初步认识这些问题,我这就推荐第二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书用作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调查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勾勒出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蓝图。着重分析了,人类怎么从一个狩猎社会进化到一个农业社会的。大量生动的实例,和并不枯燥却很有道理的分析,让这本书非常精彩。

另外,这本书还有BBC拍摄的对应的纪录片,据说是作者亲身参与拍摄的,可惜没有字幕,我直接听英文有点儿吃力。

另外这本书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没有谈清楚,农业社会怎么进化到工业社会?还比如,没有谈到,为什么10万人的公司制度可以和10万人的国家制度如此迥异。而苏联模式的社会制度恰巧和现代的公司制度有大框架上的相似,为什么失败了呢?这些都是些很有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