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1日

新的媒体——维基百科

传统媒体有这样的一个特点,新闻发过之后,如果有些疏漏,再发一条新闻似乎构不成足够的新闻性。那么新闻的信息在传统媒体那里就是残缺的。

传统的知识库,如大英百科全书,其更新速度非常缓慢,不适合作为新闻媒体存在。

而维基百科的目的是作为知识库而不是新闻媒体,使得可以持续的对一些信息逐步补充逐步完善,最后能够具有最完整的信息。这有效的弥补了传统媒体内容完整性准确性的差距。

维基百科的时效性相当强,足可以媲美传统媒体。这弥补了传统知识库不能作为新闻媒体的差距。

就拿昨天的波兰坠机事件来说,
http://en.wikipedia.org/wiki/2010_Polish_Air_Force_Tu-154_crash
http://zh.wikipedia.org/zh/2010年波兰空军图-154坠机事件

我特别追踪了其遇难名单的更新过程,特别是其中军方人员的遇难名单,对比了同时间传统媒体(凤凰、搜狐、新浪、BBC、CNN)的名单和时效性。

1、昨天事件在维基百科才上线的时候,名单迅速被建立。问题是中英文维基百科的遇难名单没有分类,而且非常不全面。

对比传统媒体,特别是英文媒体,虽然维基百科的名单非常不全面,但是名单的准确性和数量还是维基百科较强。

2、大约5、6小时之后,维基百科的名单已经分类,中文更新稍慢,英文更新已经逐渐接近真实名单,但是各位遇难者的词条还没有建立,名字大多还是红色链接。

问题是,这时候名单还有一部分遗漏和谬误。为了查询维基百科的谬误和遗漏,我甚至参阅了波兰语的维基百科。

对比传统媒体,没有任何一家媒体的名单有维基百科这么全面。

3、24小时也就是今天,维基百科的名单已经相当完善,英文维基已经对遇难名单建立了专门的词条,名单上的几乎每个人员都建立了专门的词条,中文维基为名单配搭了照片,一小半的人员建立了专门的词条。英文维基的其他相关链接都已经建立,整个词条基本完善。中文维基完善程度在中文词条中已经算比较好。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ssengers_in_the_2010_Polish_Air_Force_Tu-154_crash

对比传统媒体,至今没有传统媒体拿出完整的遇难名单。

这里需要提一句的是,我所参阅的大部分是中文和英文维基百科,而波兰语的维基百科的时效性更强!在5、6小时的时候,信息丰富程度几乎就已经达到了24小时时其他维基百科词条的丰富程度。

在三个时间点的对比发现,从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上,维基百科全面胜利。其中,从准确性上,维基百科特别是英文维基百科的词条展现了完整的信息,几乎可以媲美媒体专稿,比所有媒体的稿件更有阅读价值。而在传统媒体上,新闻信息至今还是残缺不全。从时效性上,相同时间点,维基百科的内容全面领先于传统媒体。

从追踪的结果看,维基百科比传统媒体更像一个媒体。

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外乎那句老话,这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维基百科的庞大用户群所掌握的新闻内容是传统媒体的有限的记者所不能比拟的。

网络的普及,让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大提高,传统媒体的部分作用被网络所取代是势所必然。Twitter+Facebook+维基百科=最实时的报道+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庞大信息的整合,构成了新一代网络媒体的典型。

传统媒体就没有生存空间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传统的记者的生存空间在两个地方:

1、更专业常人难以接近的场合,比如政府首脑的消息,比如危险的场合。

2、更专业的报道,比如采访,比如统计,这显然不是上述网络媒体的专长。

2010年4月10日

质疑!王家岭矿难救援是真的还是假的?

有鉴于有美女对我的这篇blog提出了质疑,我觉得我应该补充解释一下。我并没有真的相信转贴的技术贴所说的内容,其实我表示了充分的怀疑,但是,又不得不承认技术贴说的某些内容有其合理性。所以,面对这种消息的时候,就需要自己考据来确定自己相信这种消息的程度如何。

我就是在这里简单的示范了一下我们能随手做的简单的考据过程。同时附带有我的思想过程。首先,我是表示对技术贴有一定的相信,随着考据的进行,我对我能够考据的技术贴部分提出了怀疑。最后的结论是我不能证实技术贴,但是确实考据发现救援照片有一定破绽。

展示这个考据的过程和我的思想过程才是我这篇blog的主旨。如果你们看了要相信技术贴或者认为技术贴是完全在胡说八道,那都不是我的本意。

呵呵,被人误解,我就是要解释!

——————

出这种事,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援,值得我们站起来敬礼!

但是,如果救援本身是假的,值得尊敬的行为就变成了让人不齿的行为。

看了下面转的质疑矿难救援的技术贴,我也有点儿怀疑的王家岭矿难救援是真是假。

我按技术贴所说,去搜索了图片,我几乎看完了凤凰网、新浪、搜狐的图片,来源基于都是新华社。

技术层面的东西我不了解,我所能看出的就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衣服光鲜的问题,另一个是胡子的问题。

1、衣服光鲜的问题。

先说衣服光鲜的问题,真的有极其光鲜的衣服,比如这几张:

照片1:

照片2:

也有脏衣服的照片,比如这几张:

照片3:

照片4:

看了这么多照片,我有一个印象,照片1和照片2里面有一个胖大叔长得很像,而且同时衣着都比较光鲜。

突然看到了这个地方:

救援队长陈永生:只要进来就肯定能带你们出去http://news.sohu.com/20100406/n271325329.shtml

我想到了不同于技术贴的对衣着光鲜的解释的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人是普通救援人员抬上来的,但是到了井口就由领导来抬了,所以领导的衣着肯定是光鲜的。有人会问,这有什么意义呢?可能对我们来说,只要救出来人,谁抬都一样。但是,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可不一样了,在立功受奖的时候,这就是领导升官发财的最好的证据!这种最浅显的潜规则不是处处存在吗?

2、胡子的问题

胡子的问题比较难办,因为我找了很久,只找到这两张照片拍到了获救矿工的正脸,其他的不是明显离救援时间太久就是没有脸露出来。

照片5:

照片6:

照片7:

照片5和照片6不是很清晰,但是是我找到的唯一现场露脸照片,不知道有没有胡子,真的看不清楚。

照片7按理说应该是送到医院立刻救援的照片,因为插着氧气。但是,这个真的没有胡子,所以这张是疑点最大的,我几乎相信这是摆拍。摆拍有两个情况,一个是这是事后补的照片,人还是就出来的人,只是把当天的现场重现了一遍。但是我更倾向于第二个可能,这个根本就是有意作伪,而不是现场还原,你看那双手,黑成那个样子,故意抹上去的吧?

由于没有更多的照片来说明胡子的问题,而能找到的两张我看好像都支持了胡子这个论据,所以技术贴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由于证据很少,所以不能判定。结论就是没有结论,证据不足,技术贴我持存疑的态度。

更为重要的是,我想说,对于一个言论,不管是谁的言论,我们如果多一点儿考据的精神,多一点儿胡适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就不会闹这么多笑话了。不管是官方的天下太平的言论也好,还是网上看来的愤青言论也好。

当然,在我这种程度的考据下,仍然存在很大的出错的可能性。但是,有些言论,考考据,很容易就发现是错误的。还记得08年的家乐福降旗事件吧?

——————

正式的技术贴被转贴在这里:http://zhaomu.blog.sohu.com/148002565.html

[转]我对王家岭煤矿救援的疑问和怀疑

作者:学而术 提交日期:2010-4-9
先说说我的身份,本人煤矿工作20余年,从事煤矿救护工作十来年,曾任煤矿救护队技术副中队长,多次参与或带队处理煤矿井下事故,有在综采工作面氧气浓度仅3.8%的灾区佩用四小时氧气呼吸器工作一个多小时的救灾灭火经验,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
1、关于钻机钻孔的技术问题。大口径钻机(打的钻孔钻杆口径是210mm)参与救援其实有许多难题,如终孔点的定位问题,把一个几百米的钻孔的终孔点精确地定位在一个宽度不超过3米的巷道上,其钻孔点的精确确定是难度极大的,王家岭煤矿距地表垂直距离最近的巷道是回风巷,270m,而且其人员位置并不一定在井口附近,更增加了钻孔定位的难度。而且,在井下环境及其恶劣的情况下,矿工能找到钻头装置并系东西在上面,一个数百米的钻孔,钻孔深度也并不怎么确定的情况下,钻头不偏不斜不高不低正好打在巷道里,而且能让矿工系东西,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
关于钻孔救援问题,若干年前俄罗斯搞过大口径钻孔,那是专用的钻机,是通过钻孔向井下输入氮气灭火,钻孔定位当然是难题,钻杆钢度不够或钻杆直径不够大,那钻杆会象面条一样偏移终孔。而且王家岭煤矿的地质资料是否准确齐备也是个问题,因为那钻孔的准确定位是以准确的标高和经纬度为前提的,没有这些一切都是空谈。
有人说只要有准确的图纸 不是什么难事,但王家岭煤矿的打钻孔救援此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并没有详细的报道,如地质资料是否详实准确,地质部门打钻孔位置的确定和测算经过等,这些都需做细致的工作,王家岭煤矿的地质资料有是否详实齐备,新闻媒体没报道,大家也不知道。
我是搞工程技术的,违反国内技术条件和科技水平的说法本身就令人怀疑,因为救灾情况的真实性关涉公共安全,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公民财产和人身安全,追求真实归根结底是人类追求自身安全的需要,决不允许违反常识和国内的技术条件搞虚假报道,也决不允许有人利用救灾搞政绩工程,2008年四川地震中出现了所谓9岁的林浩带伤救人(3人)的报道,后被全国很多人证实是虚假报道,因为一个无民事行为能力的9岁的林浩救人是违反常识的,让这样的人在地震时带伤救人几乎比登天还难,林浩救人被证实是虚假报道后现在也不了了之了,新闻单位从来不对其报道的真实性负责,从来不向民众道歉,因为自己揭穿自己的谎言自己打自己的嘴吧子比什么都难,况且这样的谎言的揭穿也没那么简单,因为它涉及一种行政法上的国家行为,那CCTV本身就是国家办的,它从来不允许有第二方,第三方声音的人员在媒体讨论和怀疑9岁的林浩救人的真实性,它从来都是一个调子,一个声音,听不到第二方、第三方声音,听不到第二方、第三方声音的新闻不是新闻,充其量是一种宣传。
报道中的“王家岭矿难发生120小时后发现井下有生命迹象,救援人员通过2号孔道送下去360袋营养液,还捎下去两封信和笔、纸、电话,至截稿时,地面仍在焦急地等待着井下的回音”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也急切证实。因为国内煤矿工程技术,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钻孔定位送水送信的技术水平,那几台钻机是什么型式的钻机,是不是专门用于救灾的钻机,现在从报道方面分析从来没有说是专门用于救灾的钻机,不是经过特殊研制和制造的用于救灾的专用钻机能“送下去360袋营养液,还捎下去两封信和笔、纸、电话”我做为一个矿山老工程技术人员对此种说法严重怀疑,因为根据我的跟综掌握国内的救灾技术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更不用说一般的钻机了,此前国内也没有类似的成果或救灾实例。
请大家注意,王家岭煤矿井下巷道距地表最近的垂直距离是回风巷,为270m,打这样的钻孔可以称为长距离钻孔了,请大家注意,我是搞煤矿工程技术的,若干年前我国在煤矿搞大口径1000m超前钻孔的科研项目,被称为具有世界前沿水平,而且这样的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钻孔其钻孔开口口径是500mm的口径,也就是说钻孔的口径是不一样的,越深或距离越长口径越小,钻孔的终孔口径已经相当小了,当然那种钻孔是水平钻孔,难度更高。王家岭煤矿所用钻机的钻杆直径是210mm其实巷道定位等也存在诸多难题,它们用的不是专用钻机,可他们竟然搞成了,而且还“送360袋营养液,还捎下去两封信和笔、纸、电话”,我是严重怀疑其真实性。
我感觉,油田钻井并不存在定位问题,因为那达到要求的范围很大,那是向一个所谓油田的大范围内打钻孔,而且终孔也并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深度够,按一定的方式方法排列,打到油层或煤气层,即使深一点也没什么关系。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2、这是一起透水事故,而且时间已过了若干天,井下极其潮湿和脏乱,衣服和手碰到哪都是泥,但大家看到没有?那些直接从井下抬着矿工从回风井出来救援的人员的衣服有多么光鲜,多么干净?这符合常理吗?是不是POSE“摆拍”出来的?
大家注意一下,救护队员穿的是服装叫战斗服,他们从回风井出来那战斗服确实很光鲜,回风井,即使让那污浊的风流过一下,战斗服都很脏。
并且,大家知道吗?在井下用担架抬人,四个人,那是很累人的,一会就汗流满面,但大家看到的那些救护队员从回风井出来时,不仅战斗服很干净,而且并没有出多少汗。
我曾经多次参加井下救人抬人工作,我们一般是让井下工作单位现场的矿工抬,因为一个小队只有九人,如果再做其他的工作,人手是不够用的,所以我们会借助现场单位人员的力量,抬人由他们抬,到地面后再换过来,这抬人的工作相当的累人,没做过此工作的人是不知道的。
这句话我补充一句,在王家岭煤矿的救援中,这种担架谁帮他们抬呢?这种帮他们抬的人是绝无仅有的,只有他们自己动手,自己动手衣服不脏,没流多少汗,没有累得气喘嘘嘘身体发软,是很奇怪的事情。
而且王家岭煤矿是斜井,当时回风井出来的人是斜井人车把他们一起拉上来的也不现实,因为,当时井下并没有恢复用电,而且很重要的一点,那是回风井,在煤矿中,回风井做人员升入井井筒是不允许的,回入井筒甚至不允许大量的电源及电器机械设备的存在。
大家注意一下,那救护队员身上背的东西叫氧气呼吸器,以前是负压的,现在大多数煤矿的救护队员都改用正压氧气呼吸器了,他们身上背的东西我是相当的熟悉的,若干年前我们国内刚引进的时候,我在重庆参加救护年会的时候还听过德国专家的介绍,当时一台德国进口的是一万五千美元,现在国内仿制的厂家已多如牛毛了。大家注意了吗?他们救援后的氧气呼吸器也很干净,这就很奇怪的,背着那东西救护不碰东西是不可能的,而且是透水事故,那氧气呼吸器碰到哪都会沾上呢,但大家看一看,那些氧气呼吸器都很光鲜,甚至象没有下过井的样子。
再有,这里告诉大家,背着氧气呼吸器抬人,那劳动强度绝对是高强度的活,几乎类如快速地爬山,一会你就会受不了,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参考数据,一个人小跑的体力输出相当于中等劳动强度,那背着氧气呼吸器抬人的活绝对是比中等劳动强度高两个等级的体力输出,是超高的劳动强度,但看那些队员却很轻松的样子,一是流汗不多,战斗服不脏,身上背的氧气呼吸器没有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劳动强度的样子。
3、更令人怀疑的是,矿工的生理问题,长胡子是矿工生理现象,谁也抗拒不了,有人一天不刮胡子就受不了,几天不刮感觉就成了“黑李逵”,可是王家岭煤矿救援上来的矿工照片和视频显示却象胡子刚刮过一样,也就是说这些矿工经过了将近十天的时间没长胡子?自然规律被这些矿工打破了,真有这样的奇迹?
请大家注意,那些矿工可是直接从井下,而且是从回风井抬上来的,并没有经过医院医务人员的擦洗和刮脸,没长胡子也着实令人怀疑其违反生理现象,违反自然规律,一个没长,二个没长,若都没长就更是明显违反常识和自然规律的不实现象。这些都要有第三方更多佐料的证实,谎言真不了,前苏联《真理报》只有一家真理除日期是真的没有一句可信的时代毕竟过去了,但它的影子还在,所以我们要在理有据地怀疑,小心地求证。

参考本人2002年旧作 他们曾伪装救出过很多人

——赵牧

2010年4月9日

你爱读书吗?

有人说,纸质书不行了,会被电子书取代。

有人说,传统的出版社不行了,现在太多的暴发户书商让传统的出版社不能生存。

《读库》的独立出版者张立宪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就发出了这样的担忧。

《行吗》:http://www.zhanglixian.net/blogs/pigu6/archives/134401.aspx

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对于纸质书,我还是喜欢三联、商务、人民文学等版本的书。凡是买一本书,我都先看是否有这几个出版社的版本,如果有就毫不犹豫是这几个版本挑一个,如果没有再酌情考虑其他版本。因为,1、这几个出版社的书内容是经过挑选的,不是阿猫阿狗就能出的。2、校对仔细,不会出现太多的错误,排版也比较舒服。书这个东西是做口碑的,我相信花钱买一本书,总是不希望买到内容弱智,华而不实,错误百出,排版粗糙的书。

仔细的挑选该出什么书,这需要阅历;仔细的校对,使书不出错,这需要专业精神。有阅历和专业精神的编辑才是一个出版社最宝贵的财富。我看现在这些暴发户公司还不懂这个道理,而且也没有耐心培养一批有阅历有专业精神的编辑。

另外,关于电子书的问题,不管书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付费阅读是趋势,而且人们也并不是不愿意付费,否则很难理解起点那样的网站能够红红火火。关键是费用是多少,减少了印刷成本和运输成本,阅读费用是否应该减少。

电子书对于出版社来说,仍然存在内容挑选和校对的问题。比如起点,对于优秀的作品的作者,起点与其签约,同时仍然派出专业编辑和作者进行讨论内容和排版校对。所以,有阅历有专业精神的编辑仍然是电子出版社的宝贵财富,这和传统出版业没有什么不同。

另外,起点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喜欢阅读的人是在增加不是在减少。其实不能否认blog的盛行培养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综合起来,其实就是出版业自己的观念要转变,接受、积极设计并引领IT时代人们阅读的习惯,我相信如果能够积极转型,优秀的传统出版业者在新的IT阅读时代仍然会是优秀的书籍出版者。

2010年4月6日

矿难,自己看吧,我就不说什么了

有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反正中国人都是最贱的,现在100人以下的矿难已经完全引不起我的兴趣了。

没什么好说的,自己看吧。

——————

来源:http://news.sohu.com/20100406/n271335460.shtml

中新网4月6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梅西能源公司称西弗吉尼亚州的煤矿爆炸已造成25人死亡,这是自1984年以来美国发生的最严重的矿难。

爆炸发生于当地时间5日下午3点左右,该煤矿位于西弗吉尼亚州首府查尔斯顿以南50公里处,由美国梅西能源公司下属一家子公司负责运营。

安全官员称,爆炸原因尚不清楚,但是该煤矿曾有操作不当的历史。

梅西能源公司在其网站上称,该公司过去12年只有3起死亡事故,这一安全记录高于全美平均水平。

1984年,埃默里矿业公司在犹他州奥兰治维尔的一处矿井发生大火,造成27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