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事关道德——唱和某美女

其实林达那个书我没看多少,不便评价的,只是说到了道德的问题,借题发挥,望不要介意,嘿嘿

摘要:

某美女的这篇文章:http://yolandazhu217.spaces.live.com/blog/cns!3313A356FD5C5FCB!221.entry ,在这篇文章中,摘抄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其中几段,在摘抄的这几段中,林达举了好几个他认识的人的例子,说明了这么一个问题:美国……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互尊重和宽容……个人意愿和社会公德是相辅相成的。显然林达看到了社会的美好,看到了人人具有道德,而将道德作为社会美好的重要原因。而下面我要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公德、道德是不是社会美好的原因。


显然,下面的正文只是对林达那几段的简单的评论,而更深入的问题并没有谈到。往往社会的道德提高与社会的美好和谐是伴随出现的,我们看到了这个现象,从我们的老祖宗儒家那里开始就想当然的认为,道德的提高是社会和谐美好的条件。而我逐渐认识到,我们几千年来甚至现在都把因果关系搞反了,社会的美好才是道德提高的原因,而不是相反。那么什么是社会美好的原因呢?我认为是合理的社会制度、架构以及法律。


本来想随便回复两句,但是我罗嗦的本能又犯了,不知不觉扩展成了这么大一篇,呵呵,真是要改啊!


对美女文章的评论如下:
-------------------------------------------------------------


林达这几段,除了最后一段,前面我隐隐的不那么舒服,我们大多数喉舌将美国描述得一无是处遍地凶险是一种拙劣的小丑跳梁的行为,而将一个实在的地方夸大描述成一个乌托邦,是不是也等同于前一种行为呢?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对前一种行为已经足够警惕,而对后一种行为,如果没有足够注意,往往还夸赞不已呢,呵呵。


林达这个书写的呢,怎么说呢,对于十年前还是红布蒙眼的我们来说,是非常合适的启蒙读物。今天的我们,我总觉得不应该局限于只看别人美好的一面,而自己在自己心里形成一个乌托邦,而应该尽可能全面一点儿的看问题。显然,林达这几段不够全面。


比如,林达说“我想起这些事例,只是想说明,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尊重个人生命,个人生活,个人意愿,个人意志,处处强调个人奋斗的社会,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互尊重和宽容,而不是冷酷的争夺。当然,我早就说过,在美国什么人都有,其中不乏有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图的人。但是,这并不是美国的基调。”林达在高谈阔论尊重、社会公德和美国社会的道德基调,显然非常是在告诉我们,构成美国社会美好的东西是因为其强烈的道德约束的氛围。


但是,我们悠久灿烂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是多么靠不住的东西(这个问题后面有一点儿展开)。是不是在我们身上靠不住的道德,在美国人身上就靠的住了呢?当然不是,美国人和我们一样,都一样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也一样的愿意给别人以尊重和宽容。那么是什么让美国作为一个社会整体体现出了人性的善的那一面多于恶的那一面,而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我们身边恶的那一面比美国社会更多呢?以我现在的看法,我觉得不是林达所隐隐想表达出来的那种“道德的力量”。


然而,最后一段笔锋一转,从“尊重”这一种道德,转到了“法律”这一种规范,这一段我认为写得很好,这一段才是答案。我觉得林达是一个明白人,他知道答案,但是他在心中却对道德的约束力还具有强烈的幻想。我可能犬儒主义,我真的不相信道德的约束会管用。人性是一个怪兽,需要笼子来约束。自己设立笼子约束自己,这是道德;每个人设立笼子约束别人,这是法律。显然,我们,不管是美国人中国人,都对后者更坚定,这就是人性。有什么办法呢?道德的乌托邦式不存在的。


下面我来展开“道德为什么是靠不住的”这个题目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那么我要说,历史和道德比起来差远了,道德就是橡皮泥。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熟悉吧?这就是一段时间的普适的道德。知道这一句话杀过多少人吗?问问那些被杀前还在谢皇恩的大臣就知道。当然,我们尽可以说,这是封建统治者搞出来的忠君愚民思想那一套(当然,如果谁真的这么看问题,也真该重学一下历史)。那么下一段呢?


“马可福音16:16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约翰福音 3:18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 启示录 21:8 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你信吗?不信,你就有罪,你和杀人的同罪。这可是作为美国现在还在奉行的道德源头的那本书上的白纸黑字啊。知道这条杀过多少人吗?问问布鲁诺就知道。


更别说那古代风行海内的男女不平等了,从中国变态的贞洁牌坊到欧洲更加变态的贞操带,哪个不是书写满了女人的血泪?看白居易这首诗:“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白乐天这首破诗逼死了一个本来就凄苦的女人。看看,看看,连白乐天这等豁达人,还是乐滋滋的举着道德的大旗逼死了人。


一个人的道德不可靠我不用举例了吧?上面两三个小例子就说明,群体的道德也是靠不住的。

1 条评论:

匿名 说...

如你一贯评判式的读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