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9日

十面埋伏

 
老谋子拍的片子每次都引起了大的轰动,于是老谋子从拍拍红高粱、活着这种艺术电影的导演变成了拍商业片的导演,我看着的报纸上有不少这种评价。呵呵,这部十面埋伏也是这样,大的轰动,高的票房,一部商业片的成功,但是也是一部电影的失败,至少我读着媒体的评价有这种感觉。
 
先读了媒体的不少评价,却始终没有亲眼看看十面埋伏,最近闲来无事,于是把这部国产片的票房冠军找来看看,抱着的是看乐子的心情,因为据说在影院放映的时候一部悲剧笑声是不断的。看完了片子,发现老谋子其实进步了,其实十面埋伏是部好电影。
 
首先给我震撼的是画面太美了!各种颜色有序而参杂着,干干净净的画面,美美丽丽的色彩,节奏明快的时候是温暖的色调,节奏凝滞的时候是冷冷的色调,居然每一幅画面都可以当做油画来看,又让人打印出来挂在家中的冲动。经过英雄之后,老谋子处理画面的功力确实非同一般。看看最近市面上大行其道的韩国片子,为什么成功?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人家画面处理得极其干净,让人不会感到杂乱无章。就连最近最成功的一部《太极旗飘飘》讲述的那么一个混乱的社会画面给人的感觉也是干净的。还有日本最近最成功的片子《黄昏的清兵卫》也是如此,色彩和画面也给人非常美的感觉。何况老谋子这部片子是一部童话式的武侠呢?在美好的画面里有着发生着一个故事,淡淡的也浓浓的,淡的时候像茶,浓的时候像咖啡,有一次美的视觉享受,哪里不好呢?
 
当然老谋子在画面色彩上的处理还是不够老练,所有的竹子的地方饱和度都处理得过高,本来清脆宜人的竹子变得比较凝重,不够好。还有就是鹅毛大雪的时候天地白茫茫的一片,两个打斗的人不够明显,感觉重点不突出,如果衣服再穿亮色一些可能画面效果更好。
 
不过总的说来老谋子的画面处理确实走在了国内导演的最前沿。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国产片都是以灰蒙蒙的色调为主,不管是冯导的贺岁片还是陆川的《可可西里》还有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虽然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电影,但是把电影前那一层灰朦朦的感觉去掉是一个能够成为美的电影的必须。这是我们必须肯定老谋子的地方。
 
再说故事,这是一个穿上古装的现代爱情童话,所以不必苛求故事情节多么的丰富,就像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就像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都是一个小小的故事,长长的电影,拖着你慢慢看慢慢走。诚然老谋子写这个剧本人物内心确实描写得很苍白,可是为什么我们看每部电影都要探究人物内心呢?我们站在旁边看看人家的爱情童话,欣赏欣赏,看着两个男人顶着一个大事业为一个女人死去活来的事情为什么又不可以呢?李安的《卧虎藏龙》不也是这样子吗?苍白的故事,美美的画面。为什么李安能得到好评而老谋子就不可以呢?难道因为老谋子拍过《红高粱》那样的好故事就要求老谋子部部都是好故事吗?有些苛求吧。再说这个故事其实不赖,情节跌宕起伏的,挺有悬念,当然不能和红楼梦的故事比,可是也算是很好听的一个精彩故事了。
 
再说一点儿老谋子对中国古老文化爱。有人批评老谋子在雅典奥运会上面让穿着超短旗袍的女人去露大腿丢中国人的脸,我也以为老谋子是个不懂中国文化哗众取宠之流。可是看了《十面埋伏》才知道,老谋子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是很深的也有很深的爱。比如章子怡跳舞击鼓那两段,那简直就是很好的盛唐歌舞嘛,看看大明宫词,很难说这段盛唐歌舞比大明宫词里的差,甚至有过之。再看看人物的对白,都是半文半白的,这样感觉我觉得比满口吃了饭没的现代口语来得舒服。当然更比李安的《卧虎藏龙》的对白来得舒服。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对白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我并不是要将《十面埋伏》抬高到永世经典的高度,我只是想说,这部电影不错,和张元的《绿茶》、顾长卫的《孔雀》、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甚至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一样都是好电影,这就够了。老谋子拍电影的功力也不是越来越差,而是越来越好了,这也就够了。

2005年8月16日

直面惨淡的人生

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前两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对比,可能是编辑故意对比给我们看的,头版头条是写的广东煤矿透水,123名矿工死在了井下,头版第二条写的是山西的煤老板们集体购买价值100多万的悍马车,而且还有一个老板私人拥有三两劳斯莱斯。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想恨那些煤老板们,因为煤本身让他们暴富,如果他们的做法合法合理,人家富了我们有什么好恨的呢?可是看看100多矿工的死亡,我们又不得不恨得牙痒痒。该恨谁呢?煤老板当然也不愿意矿上出事的,出事一个人现在不光是要赔二十万而且弄不好还要坐牢,这是其一。其二,煤的价格年年上涨,现在靠挖煤赚出上亿身家并不是什么难事,挖煤的成本又极其低下,也就是利润非常高。马克思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有300%的利润资本家就愿意铤而走险,而且这个风险在煤矿老板身上的并不大。于是我恍惚间来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劳工个个要做大量的工而且吃不饱肚子;又恍惚来到了西部开发时候的美国,来到了洛克菲勒开发石油时代的美国,劳工的利益在哪里?看不到。不过现在好像是21世纪呀,看看英国看看美国,还有这样的荒唐事情吗?动不动就死几十上百人的,老是发生这样的事情,一边是劳工拿着可怜的工资提着脑袋在玩,一边是老板们天天都只剩下数钞票这一件事情了。而且这一切好像是合理的,不然怎么一年发生十来回我们也见怪不怪了呢?我们好像得问问这个社会制度了。

 

第二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关于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每个适龄的儿童政府都应该从义务教育款中拨一部分款对这名儿童进行直到初中的教育,这是政府的义务,合法合理。可是我们看到了这么一部分人,也就是所谓的民工,孩子应该上学了,打工的地方的学校却不收他们,收也可以,缴点儿赞助费来吧,应该有上万元吧。打工能挣几个钱?工钱还不时被拖欠,这点儿赞助费就要了老命了。缴不起赞助费,学校就只有一个嘴脸,别来呀!每每电视上播出这种消息的时候,看着电视上那些孩子渴望着的大眼睛,大部分人都想把那些摆嘴脸的校长呀教导主任呀吃了。但是好久了,除了政府修了几所象征性的所谓民工孩子的学校以外,依然是这样。不说民工孩子了,就是城市里的孩子读小学初中也是划了片区的,某个片区就只能读某个学校,要读别的学校可以,必须收取“择校费”,这个东西我们可能早已耳熟能详,这不,教育部又发下来通知,不许收择校费,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各个学校都在阳奉阴违。

好了,问题来了,赞助费也好择校费也好是怎么来的?不可否认这些费用是学校创收的重要来源。不过人心都是肉长的,那些校长们看着渴望读书的一双双大眼睛能收何必不把他们收了?收进来还不是学费照缴?甚至有时候看着学生太贫困了,学费也免了。一边是有人情味的免学费,一边是坚决拒绝多收一个学生除非他缴择校费,这可能就不仅仅是学校创收的问题了。我们来算个帐,一个班一般50个学生,一个学生一年缴400元学费,一共是两万元钱,一个班平均3个老师,一个老师平均就只能从学费中间得到6000多元钱,平均到每个月是500多元钱,这还不能付给老师工资,更别说各种奖金了,而且这还是把学生学费全算成老师的工资,一个学生当然还有其它费用,资金的缺口就更大了。那么资金的缺口在哪里补?看看这个故事开头对义务教育的解释,政府对每个学生是有拨款的。这个拨款是按照适龄儿童的户口拨到每个区县的教育局那里的,于是问题就来了,民工的孩子的户口当然还在农村,孩子的拨款就在农村那里的教育主管部门手里,你要进城市的学校,这个学校得不到你的专用拨款,那么教育你的费用就有很大的缺口,不由你自己填这个缺口,也就是所谓的赞助费择校费,老师们就得喝西北风去!说到这里事情就明白了,还是得问问社会制度。说小了是教育拨款的问题,说大了就是户口制度的问题。这个不改,中央再怎么三令五申不许收择校费,再怎么说要解决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都是白搭。

 

第三个故事

那天去一个朋友的新家玩,他的家不大,濒临着长江,最妙的是,他家有一个阳台,不大,两个平米吧,向着北面太阳晒不着,站在阳台上一条大江尽收眼底。身处在闹市当中,这样的风景也能让人心旷神怡了。下午的时光,在阳台上泡一杯茶坐着,看落日把红色洒在大江上,看不到落日只看到红色的江,妙不可言。晚上,看着对面江上那飞渡的大桥,桥上面灯火通明,偶尔有漂亮的旅游船从江上开过,这厢,和几个朋友或者家人坐在阳台上聊聊天南海北,什么烦心的事儿都忘了,夫复何求呀!

我是爱旅游的人,前几天去了重庆万盛区的黑山谷。我一向喜欢有山有水的地方的,所以特别鄙视北京周围光秃秃的山,像三毛的脑袋连树都没几根,这能叫好风景吗?黑山谷确实是好风景,郁郁葱葱的树,清脆欲滴的竹子,高低有致的山,清澈跳跃的泉水,时而还有咆哮着的河流,也有缓缓的溪流旁的乱石滩。美呀,晚上我们下榻在谷里的一间别墅里,躺在床上,听着山谷中小河的响声,我就在想,要是哪天我能找一个这样的地方有自己的这样一套别墅,就是在其间终老一生我也愿意呀。

把这个想法说给朋友们听,朋友笑着说,水电气电视网络安全买菜喝水的问题你怎么解决?对呀!我光贪图享受风景却忘了自己的生活了。看来我还是攒钱买一个阳台上能看到江的屋子吧,至少下楼就能买菜,屋里就有水电气。这就是我必须面对的生活的残酷。

 


本来想把这篇写成一个大文章的,本来我想引用一句话叫做,真正的爱国就是为自己祖国的不好的行为感到羞耻,本来想义愤填膺的大声疾呼我们应该为没有努力改造这么一个不平等不尊重人的社会感到羞耻。可是写完了第三个故事我忽然不想了,生活是残酷的,我们貌似生活得很愉快很优越,能够大声疾呼,能够关心国家大事,但是看看眼前,却有那么多的实际情况需要去面对。所以我现在只想说,来吧,直面惨淡的人生!

2005年8月15日

永垂不朽!

六十年前的今天,日本人有条件的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于是中日战争结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到1945年战争结束为止,中国人民一共经历了14年的战争终于打败了入侵的日本军队捍卫了中华民族的主权与尊严。
 
十四年间大大小小的战役40场以上,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长沙会战、湘西会战,一次次耳熟能详的战役,还有无数的狙击战、游击战,构成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场景。十四年间,有杨靖宇的东北义勇军的壮烈;有佟麟阁将军死守北平最后以身殉国的忠诚;有淞沪战场上谢晋元与他的“八百壮士”坚守闸北的英雄气概;有血战台儿庄的时死守台儿庄全歼敌军的壮举;也有湘西会战中全面进攻来犯之敌的豪迈;还有张自忠上将、戴安澜中将等等。十四年间,三百八十万中国军人的阵亡疆场,十四年间,多少英雄战死疆场,十四年间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应该为我们所颂扬!
 
我一直在想着这么多英雄们,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们浴血奋战?他们完全有可能像汪精卫之流投靠日本人依然做自己的高官拿着丰厚的收入过着香槟美酒的生活,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为什么每个人都宁死不屈?我想这是民族的大义与国家的耻辱构成了他们胸中的热血。六十年了,我们没有理由不缅怀他们,因为把国家的耻辱当成自己最大耻辱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六十年后的今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共是全民族团结抗战中流砥柱”。活着的人在争论着,可是我更加怀念那些死了的和那些没死但是英勇抗敌的英雄们。一党一派一人的私利在他们面前是那么渺小。我只能怀念,六十年前为捍卫自由和民族尊严而不懈斗争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2005年8月4日

一间破屋

有这么一个地方有一间破屋,很是破旧了,房顶上漏洞百出,墙上也是千疮百孔,窗户上面早已经没有窗扇,门也早已不知所踪。这间破屋是不遮风也不挡雨,破得不能再破了。可是这天起就是这样,一般来说太阳是普照的,破屋是破,可是在一般来说的太阳普照之下,阳光顺着房顶上的洞透下来,顺着墙上的孔溜进来,顺着没有窗扇的窗口洒进来,顺着没有门的门洞照进来。屋里的人暖洋洋的,感到浑身舒服,顿时觉得破屋多好呀!于是齐声赞颂说破屋好,说太阳好。
 
阳光不会天天普照的,总有下雨的时候,当雨来了风来了的时候,破屋当然不能遮风挡雨的,瓢泼大雨呀!于是破屋里的人们开始咒骂老天,咒骂的当然是老天咯,不是破屋,破屋没什么不好的嘛,毕竟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也给屋里的人带来了温暖的阳光嘛。当然屋里还是有人知道是破屋该补了,于是就带上工具爬上房顶开始补屋子。漏洞太多了,当然一时半会儿是补不完的。有时候,补的人聪明一点儿,找到了一两个补了管用的漏洞,补了补,让屋里的人有容身的地方了,屋里的人倒是淳朴老实,看到自己有容身的地方了便不再咒骂,都齐声歌颂起补漏洞的人来。有时候,补得人比较傻,补了半天也没让屋里的人得到什么容身之地,自己还被浇得满身水,屋里的人便会说:“逞能吧,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屋里呆着呢,出去浇得一身的水,被雨砸了活该!”说话间好像自己的身上是干的,也没现想这是破屋,谁都是落汤鸡。
 
当然,雨是下不了多久的,下雨那点儿时间也就够补两三个漏洞,不一会儿雨过天晴了,又是阳光普照。于是补的人也就下来了,补的人有知道下次雨来还是会挨淋的,也有觉得得过且过的,反正是都下来了,不补了,虽然只补了两三个漏洞,漏洞还多着呢,管它呢,下次再说下次的事吧。也有不下来的,继续补的,呵呵,这种人可是麻烦了。自己努力的干活,下面的人不依不饶了,都说:“傻冒,别补了,没看见阳光那么暖和,你再补不是挡了我们的阳光了吗?快滚下来!”一声叫骂,知趣的赶紧滚下来,不知趣的也被屋里人仍的石头砸了下来。总之,补好的就是那两三个漏洞而已。
 
不知什么时候雨又来了,人们又开始咒骂老天了,在晴朗的天气里没人补屋子,新的漏洞又生出来了。即便是屋里的人有时候还是会有补补这个屋子的念头,不过毕竟破屋里有人会扔石头砸人下来的,所以还是绝了这个念头的好,大家都想着得过且过吧。于是破屋还是那个破屋,老天还是晴晴阴阴的变幻莫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这么流传下来了这么一间破屋。
 
其实破屋旁边早就盖起了不少的新屋,破屋的人羡慕新屋的人,可惜没人去建新屋也没人去完整的补一补这个破屋,还有几个人嘻嘻笑着说:“新屋有什么好?没有阳关照着不暖和呀!”殊不知,新屋的人要晒太阳会开窗开门的。
 
呵呵,这就是那间奇怪的破屋。